近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的《北京市综合碳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旨在进一步推动综合碳机制从试点探索走向规范综合发展。未来,北京居民选择步行、骑行等绿色生活方式,不仅能减少排放,还能通过碳包容机制“货币化”,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这项管理措施将为构建公众参与、市场驱动的低碳治理体系提供制度支撑,帮助首都高质量实现碳中和目标。”北京市气候变化管理中心副主任于凤举表示。通过各种公民参与渠道的碳包容倡议是一种创新机制,可以量化并具体化碳包容性对个人、家庭、社区、小微企业(机构)自愿减碳行动赋予一定的价值。 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委牵头开展绿色低碳旅游领域试点,探索碳普惠机制,利用北京碳市场为社会公众参与低碳行动提供经济激励。例如,超过570万公民参与了包容碳的“低碳出行”项目,累计减少碳排放超过46万吨。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管理、公众参与协调推进的格局。于凤举表示,综合碳效益机制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社会越来越重视碳的整体效益和公众参与的热情持续增长。出台“管理措施”是有需求、有证据的。 《管理办法》旨在结合当前市场运行情况,明确碳普惠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和规范,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监督保障。根据《管理办法》,部分项目实施单位将定期对用户减排量进行“打包”审核。经评估确定的减排量将在北京碳市场进行交易,各种收益将流向参与的事业单位、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以适当的形式和比例提供反馈。例如,高德软件有限公司(“高德”)利用其“低碳出行”项目收集和审计用户的排放量减少并在碳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收益通过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等物质奖励,或以慈善捐赠的形式返还给参与用户。高德“低碳出行”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民可以通过高德地图“碳惠绿色出行”项目开设碳能源账户。然后您就可以通过骑自行车、吃饼或使用公交导航来查看和收集相应的碳减排能量。除高德之外,北京百度网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行科技有限公司也参与了“低碳出行”项目。碳普惠机制推出以来,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平台企业推动碳普惠项目的信心也倍增,为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创造了良好局面。加速器相关调查显示,含碳活动促使80%的用户选择绿色低碳出行。目前,北京市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已接管北京市综合碳登记职能。 “除了旅游领域,北京还欢迎更多项目开发商积极应用碳普惠和实施方法。”普惠性碳项目,丰富市民参与碳普惠活动的方式。于凤柱表示,中国政府将在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散利用、资源能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园艺、农业农村等领域推广碳包装,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他表示,《管理办法》明确,鼓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区级生态环境部门l 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综合性碳项目建设和方法建议、机制探索、公关和指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社会组织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鼓励全社会更多参与。鼓励更多企业参与碳普惠行动,构建“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与以往碳普惠做法相比,《管理办法》的一大特点是强化标准化,构建“合格分类”管理机制,将北京碳普惠项目分为一类和二类项目。这些项目的管理原则是“严格控制一级,适度扩大二级”。 “即一类项目必须履行审查、公关和登记手续,并颁发EMI减少。二类项目仅公布项目信息和运行状况,不公布减排量。 “我们希望利用这一模式,兼顾全面性和效率、标准化和灵活性,推动北京可持续碳包容健康发展。”于凤举说。 《管理办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建立了激励和约束机制,旨在促进世界各国广泛参与自愿减排活动。交通运输业一直是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重要部门。目前,北京日常的绿色出行行为,如公交车、地铁、共享单车的使用等,都被相关平台记录下来,可以量化并给予奖励,实现“低碳行动有回报”。北京的世界级碳生产商需要制定组织实施计划,其中包括:制定项目的公益承诺、碳包容性收入管理计划,以及原则上来自销售减排量的收入。扣除项目管理费后,所有资金将用于回馈参与用户。在此过程中,我们将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定期出具碳上市项目运营及收入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并提供碳上市相关管理服务。应通过公共平台发布。减排量的发放与项目的运营和收益的使用挂钩。如发现项目设计文件、实施方案、组织等不符的,将暂停减排审核申请/登记并要求改正。于凤举解释说,这些控制机制的目的是让减排价值发挥出来。采取更多有利于公众的行动,形成激励闭环,确保公众体验到“利益回报、权益保障”。 “通过新的综合碳管理机制,我们希望将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节能降耗‘货币化’,成为日常习惯,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更多活力。”于凤举说。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如有)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 ,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